期貨市場基礎建設是促進期貨市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之一,也是市場穩定運行和功能充分發揮的基石。先進的交易系統能夠保證交易的高效、公平和透明,提高市場流動性和活躍度,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完善的結算系統保障了資金的安全結算,降低了信用風險,是市場信任的重要保障。風險管理制度的健全可以有效防范風險的過度積累和擴散,維護市場的穩定。
在同濟大學副教授、避險網聯席CEO 馬衛鋒看來,我國期貨市場基礎建設特色鮮明,從最初的摸著石頭過河到后來的“三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發展,目前已經實現產品體系(除匯率類、信用類衍生品外,商品、股指、國債類衍生品均已上市,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商品衍生品市場)初具規模、法律法規框架基本完備、市場功能基本形成。
“我國期貨市場基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然而,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需要進一步加強,以適應全球期貨市場的發展趨勢。”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韓乾表示,期貨交易所作為期貨市場基礎建設的核心主體,在落實《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促進期貨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的要求上,肩負著不可替代的責任,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圍繞產業鏈供應鏈轉型升級的實際需要,國內期貨市場持續完善產品和制度供給,不斷提升市場運行質量,加強綜合服務能力,多措并舉滿足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多元化需求。目前,我國期貨市場已上市141個品種,覆蓋農業、工業、航運、金融等國民經濟主要領域。大部分品種交易活躍,成為企業開展現貨貿易的定價基準和進行風險管理的重要工具。“保險+期貨”為數百萬農戶、數千萬畝農地提供了實實在在的保障。
作為國家重要金融基礎設施,國內5家期貨交易所充分發揮期貨市場的基礎性功能,在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維護國家糧食、能源安全、提升工業影響力上持續發力。
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針對上市的期貨品種及對應的產業,各期貨交易所有的放矢,將特色服務體系融入期現結合發展,堅持優產品、拓市場、強服務,不斷推動期貨市場質效提升,為促進市場高質量發展打牢“根基”。
為順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期貨交易所做精做細已上市金融、商品期貨品種,有針對性地進一步擴大風險管理覆蓋面。聚焦科技創新、制造強國等國家戰略,各期貨交易所豐富品種布局,聚焦產業需求、貼近現貨貿易變化,持續優化合約制度、適時調整交割質量標準,形成覆蓋全國重要大宗商品關鍵流通節點和主要產銷區的交割布局,發展完善交割制度“工具箱”。通過創新升級服務品牌,廣泛動員期貨市場力量,貼近實體企業訴求拓展產業參與的深度和廣度;通過引入做市商制度,持續加大對做市商的管理和支持力度,有效推動合約連續活躍度改善,進而促進品種功能充分發揮、市場運行煥發活力。
作為服務實體經濟的創新發展成果,期貨交易所場外業務平臺為實體經濟提供了更多的風險管理選擇,其與場內衍生品相輔相成,共同構建強有力的風險管理防線。
“構建覆蓋廣泛、結構合理的期貨期權品種體系,能夠滿足不同行業、不同市場主體的風險管理需求。這不僅涵蓋傳統的大宗商品如農產品、金屬、能源等,而且包括新興領域如綠色金融、科技創新等,拓寬了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廣度和深度。”中州期貨總經理陳揚發表示,通過不斷豐富上市品種,期貨市場能夠更加精準地對接實體經濟的需求,為各類企業提供定制化的風險管理解決方案。這種精準服務有助于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促進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
品種體系的完善和創新業務的發展,也有助于提升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通過公開、透明、高效的交易機制,期貨市場能夠更加準確地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和未來價格趨勢,為實體經濟提供有效的價格信號和資源配置指引。”陳揚發表示,通過場內和場外套保等操作,企業可以有效管理價格波動風險,提高經營穩定性。而場內市場和場外市場的互補與互動,有助于形成更加完善和高效的市場體系。
“從構建高質量發展路徑來看,期貨交易所不僅需要上市更多的期貨期權品種,而且需要不斷提升期貨期權品種的運行質量,提高定價效率,優化交割規則,完善交割庫布局,探索推廣更多貼近實體產業的業務模式和服務案例,切實踐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使命。”冠通期貨總經理母潤昌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