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了金融業在新時代的定位和發展使命,為當前和今后各項金融工作定下了總基調。作為金融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期貨行業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發展之路。”中國期貨業協會理事、浙商期貨董事長胡軍接受上海證券報專訪時表示。
她認為,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期貨行業要從以追求自身發展為目標的“低質量”發展階段,邁向以促進實體經濟成長為核心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在此過程中,期貨行業應堅持金融工作的人民性,“從實體中來、到實體中去”,實現行業與實體經濟的共同成長。
“低質量”發展讓行業陷入同質競爭紅海
胡軍表示,我國期貨市場經過3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品種結構、市場功能、業務模式和監管體系。但期貨公司仍普遍以追求自身發展為目標,這一價值取向讓行業陷入同質競爭的紅海,無法完全滿足實體企業的迫切需求。
“目前,國內大多數期貨公司立足于經紀業務本身。雖然外延式推出了資產管理、財富管理、基差交易、場外業務等服務,業務模式有了多元化發展,但在服務方式和理念上仍然是基于自身的發展目標需要,更多考慮規模效應和經濟效應。”胡軍說。
在胡軍看來,期貨公司普遍以追求自身發展為目標,導致雖然推出的產品和服務越來越多,但實體企業對產品和服務理解不了、把握不好、運用不當,期貨公司的服務與產品同質化嚴重,供給有效性不足。
她認為,想要解決問題,期貨行業發展應該堅持人民性,更好地滿足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迫切需求。
融入實體 探尋行業高質量發展路徑
“金融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就是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摸情況、查堵點、找方法、送服務、做保障;金融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就是以解決實體經濟的問題為導向、以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為目標,提供便捷的、專業的、智能的、穩定的高質量金融服務。”胡軍表示。
她認為,期貨行業應當堅持“從實體中來、到實體中去”,從多個層面推動行業的高質量發展。首先,融入實體、了解實體,開展深入調研,充分了解宏觀經濟背景下微觀價格波動時企業經營的實際需求;其次,從實體角度探索高質量發展模式,瞄準實體經濟的發展痛點,結合期貨市場的基本功能,積極探索開發行之有效的服務模式;最后,伴隨實體成長而成長,不斷優化服務模式、簡化服務流程,為實體經濟提供常態化的長效金融保障。
在胡軍看來,近年來期貨行業推出的“保險+期貨”這一創新模式便是行業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典型案例。
胡軍表示,按照傳統服務模式和理念,期貨市場根據現貨行業需求上市了許多涉農期貨品種,由涉農企業或農戶根據自身情況對農產品進行期貨套期保值。但實際應用時涉農企業對套期保值、場外衍生品等工具認知不足,也無法研判價格走勢,更談不上熟練運用。而“保險+期貨”模式則瞄準了農業生產長期存在的“豐收不增收”的歷史難題,利用期貨行業的專業優勢和期貨風險管理的獨特功能創新性地將套期保值嵌入到保險產品中,方便農戶使用,切實解決了企業和農戶對期貨工具專業性認識不足的難題。
“‘保險+期貨’模式是期貨行業‘從實體中來、到實體中去’的典型嘗試,為行業今后實現以促進實體經濟成長為核心的高質量發展積累了經驗。”胡軍說。
力爭實現行業與實體共成長
胡軍表示,在立足于服務實體經濟的期貨市場中,只有實體企業實現了高質量發展,才有期貨行業未來的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們在服務企業的過程中發現大部分企業存在一些共性問題,包括:缺乏對大宗商品價格、利率、匯率預判的研究邏輯體系,缺乏對企業財務風險的全流程管控,缺乏企業風險管理的專業人才隊伍等。期貨行業要深入實體企業,與企業共同尋找解決這些實際問題的方法,把自身融入到實體中去,在幫助實體成長過程中找到行業的存在價值。”胡軍說。
近年來,浙商期貨在幫助實體企業解決上述問題方面進行了初步探索,自主研發了“企業風險管理平臺”,匯集了企業經營頭寸梳理、套保策略形成、風險跟蹤分析、財務績效評估等功能,實現策略執行流水線化、財務風險管控可視化、監控預警實時化,從而幫助企業解決價格研判、流程管控和專業團隊建設等實際困難。
“我們希望通過一系列服務模式的探索為期貨服務實體經濟先行先試積累實踐經驗,讓行業更多機構參與到助力實體企業的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來,體現行業的核心價值觀,促進期貨行業在實體企業成長過程中生根落地,與實體共成長,進一步踐行期貨行業的人民性。”胡軍表示。